网站设计案例

小黄车为什么沦落到如此地步?

 

共享单车是前几年最火的产业,曾经火爆的时候一个月有100家共享单车公司上线,在众多共享单车公司中,ofo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个,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环境下成为了最受用户喜欢的共享单车,其创始人戴威说到“终有一天,小黄车和谷歌一样,影响世界。”

小黄车也一度成为最受25岁以下用户最爱使用的共享单车,小黄车也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,轻便好用是用户对小黄车一贯的评价,小黄车的的轻便好用是飞鸽、凤凰等自行车强强联手的结果。它们从车架、车圈、轮胎等零部件细节着手,按照高强度使用、耐磨损等特点进行生产,才有了一辆辆轻便好骑的小黄车。再加上小黄车鲜明的色彩,用户只要使用过一次就不会忘记。

先来说说小黄车当时挂在热搜榜上的押金问题

小黄车退掉押金,ofo小黄车的工作人员则称这是他们业内的通用做法,是为了挽留流失的用户。

而ofo小黄车像这样“薅羊毛”激怒用户的做法,也不只是这一种行为。于今年五月,ofo小黄车在20个城市取消了蚂蚁信用分的免押金政策,只有这五座城市沪、杭、广、深、厦给保留了下来。而过了一个月之后,就连仅剩的沪、杭、广、深、厦这5座城市的信用免押金政策也都相继被取消,这种做法真的是让用户们非常生气。

据可靠消息,在蚂蚁信用分免押金政策被取消之后,ofo小黄车的用户们需要再次购买一种骑车“福利包”,价值95元,才可以继续免押金骑行单车,这样说来就是让我们的ofo小黄车用户多消费了95元钱。而针对此事,小黄车方面则是这样回应的,这是ofo小黄车在尝试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信用体系。

同样是在今年6月,一则“小黄车要黄”的消息在网络上疯狂转载,吸引到了众多网友的目光。此消息称,小黄车现在正遭遇总部大规模裁员,资金链紧张等重大变故,陷入了困窘的境地,虽然小黄车的创始人之一于信出面进行了辟谣,但是还是有用户十分担心自己会取不回自己的押金。

 

不久之前,就有网友爆料说,ofo小黄车的计价方式发生了变化,明明骑了三分钟居然要收费两元钱,还不如坐地铁,公交出行,并且这样的涨价也没有作出任何的提示。许多的用户都是对小黄车这种做法感到非常的愤怒,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感受。ofo小黄人的相关工作人员这样说道,这样的做法是为了探索更趋于合理的计价方式。

先是取消了信用免押政策,然后计价方式又发生变化,现在又有了退押金警告,ofo小黄车这一系列的做法,似乎都很好地验证了外界关于ofo小黄车要黄的传闻。之前有许多倒闭的共享单车企业都是出现了押金难以退还的问题,真的是让我们心有余悸,生怕明天小黄车就倒闭了,自己的押金会拿不回来。

小黄车的兴衰历程——

2015 年 6 月,北大研究生戴威自掏腰包采购 200 辆小黄车投放在北大校园,并在校园推出「共享计划」,向学生回收单车作为共享单车。这样用户共享了一辆车,就能获得所有小黄车的使用权。

当时戴威宣称要在北大内推出 10000 辆共享单车,并面向北大师生招募 2000 位共享车主,这时候的共享单车还算是是名副其实的共享经济。

ofo 这一共享单车模式也很快得到认可,10 月份在北大校园日均订单已经有 4000 单,并获得了第一笔 900 万的融资。

不过刚刚获得获得融资的 ofo 的扩张速度依旧不是太快,主要还是集中在校园, 2016 年 ofo 逐渐向全国 20 多个城市的 200 多所高校推广,在校园里积累了 80 万用户,日均订单达到 20 万。

直到 2016 年 10 月,ofo 正式走出校园 ,进军城市市场。背后是大量资本的急速推动,仅在 2016 年几个月时间里,ofo 就经历了 5 轮融资,累计融资金额超过了 2 亿美元。

这样的融资速度背后,承载的已经不是戴威自己的梦想,大学校园的几十万用户让投资者看到了 ofo 的潜力,但却满足不了他们对财务回报的期望。

2017 年开始,ofo 和摩拜等共享单车开始了蒙眼狂奔,尽管还没有哪一家能找到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,但似乎只要敢入局就有资本敢接盘,于是开始了无止境的融资、烧钱、补贴、扩张……

据统计,2017 年共享单车投放量高达 2300 万辆。ofo 在这一年还曾表示计划在年底投放 2000 万辆小黄车,日订单量也超过了 1000 万,与摩拜瓜分了共享单车超过 90% 的市场份额。

背负高额债务的 ofo 和摩拜已经很难找到新的投资者,共享单车的泡沫开始破裂,投资机构为了自身利益也不会再加大投入,而是需要尽早套现离场,于是只能寻求合并或者收购。

2017 年 12 月,朱啸虎悄悄将 ofo 的股份全数卖给了阿里巴巴,套现 30 多亿美元。而 ofo 和摩拜最终也没有走向合并,今年 4 月份,摩拜以 27 亿美元被美团收购,只剩下 ofo 还没有「归宿」,在这几个月里艰难挣扎。

谁杀死了共享单车

自从自从摩拜被美团收购后,ofo 资金链告急的消息更一个接一个,先后多个海外市场「大撤退」,并取消了免押金服务。

还有各种变着法创新的车身广告,也看出 ofo 急需变现的迫切。上个月 ofo 还宣布在官方 App 上线短视频广告业务,用户在扫码开锁时可观赏到 5 秒钟的品牌广告视频。

不少人预计,ofo 多半会面临跟摩拜同样的命运,卖身只是时间问题。能接盘的,也基本只有 ofo 两大机构股东,滴滴和阿里。

但 ofo 创始人戴威依旧希望掌握公司控制权,先后与滴滴和阿里撕破脸,将滴滴派驻的高管扫地出门,阿里则转而扶持哈罗单车,ofo 看起来已经成了强弩之末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ofo 寻求收购可能是唯一的出路,但显然主动权已经不在 ofo 手上。

7 月底,36 氪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,滴滴在 7 月已经派人来 ofo 做过尽调。据悉 ofo 曾获得一个 30 亿美元的出价,但「滴滴在不断降价,每谈一次价格就要折损一次」。

报道还指出,滴滴创始人程维对 ofo 的预期收购价格只有 15 亿美元左右,约为美团收购摩拜金额的一半。

到了 8 月 3 日,凤凰科技从共享单车知情人士处获悉,ofo 被收购的价格已经降到了 14 亿美元,由滴滴与蚂蚁金服联合出资收购。

于是本来可以好好修炼内功的共享单车企业,在资本助推下走上了疯狂铺量、烧钱铺贴、狙击对手的老路。原本有价值的项目被快速榨干后,资本轻松套现立场,而这些企业大都已经错失了扎扎实实运营的时机。

 

 

网站首页 新闻公告